龙腾鹰突,我们正处在百年变局的前夜
2023-11-28 16:39:13 来源:
作者简介:高国潮,教授,博士生导师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。国际著名计算机专家、经济学家,担任多个国家政府经济战略顾问。著有《现代信息技术》《七国电子政务的比较研究》《领导干部读懂互联网金融》《领导干部读懂互联网安全》《领导干部读懂区块链技术》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》等三十多部著作。
国际著名经济学家、多国政府经济战略顾问高国潮教授认为: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,当我们回顾总结时,你可能会发现,2023年可能是最魔幻、最具挑战性的一年,也是最精彩、最值得我们铭记的一年。
01、即将碰出火花的“G2”
从2022年底开始,美联储以现身说法的形式,给全世界活生生的上了一堂金融课。原来除了金融领域专家、学者才关注的美元霸权收割全球经济的问题,如今连烤串摊的老板都能津津乐道的给你来上一段,虽然无法像专业人士那样作出精准预判,但阐述其运作原理也是朗朗上口。一堂课下来,美联储的底裤都快扒拉干净了。
自1983年以来,美联储在过去四十年中,干这种龌龊勾当共有6次。这些加息周期巧立名目,类型丰富,既有供给端压力导致的高通胀,地产、股票带来的泡沫压力,也有非常规政策实施后的正常化过程。
1983年起,因石油供给冲击导致美国进入滞胀的恶性循环,于是加息应对;1987年起,明确了高通胀与加息的正向关系,美元贬值,通胀上行,于是加息应对;1994年起,经济过热,市场大幅动荡,于是加息应对;1999年起,亚洲金融危机,互联网泡沫破裂,也是加息应对;2004年起,为了刺破房价上涨资产泡沫,美联储再次开启加息进程;2015年起,长期零利率和QE政策后,美联储开始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,前期加息节奏谨慎,后期明显加快甚至激进,鹰派程度大超市场预期。
2022年,美国又一次承受不住自己给自己的压力,再次向世界操起了屠刀。从2022年开始,美国国内通胀一直维持高位运转,通胀率一度达到惊人的9%,虽然美国政府再一开始的时候极力否认通胀存在,美联储一度对“将通胀控制在2%”这个提法上纠结,但在实际情况啪啪打脸下,不得不开启新一轮加息。至今,已经过去10个月,实现这一目标似乎还遥遥无期。
中新社10月13日电,美国劳工部当地时间12日发布数据称:美国9月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3.7%,环比增长0.4%,涨幅与8月持平。《华尔街日报》评论,美国在降低通胀方面的努力在9月陷入停滞,全面消除价格压力的道路仍然崎岖不平。
3.7%的CPI数据放在我们国内,是个非常吓人的数字,但是对于曾经飙升到9%的美国而言,已经是长足进步,尽管这一数字远超原定目标。金融机构普遍认为美联储不会继续加息,但通胀的问题又不能不管,因此美联储最有可能的动作是将美元利率维持在现在的高位,至于什么时候回落,他们也暂时无力考虑了。因为再加息的话,恐怕美联储就会变成国际版的“贾跃亭”了。
因此,3.7%是一个神奇的数字,既体面地终结了美联储加息的步伐,又给出了维持高息的理由,如此一来,皆大欢喜。但自说自话总归不能解决问题,而这四十年来,美国反反复复玩的就是一套旧把戏。
美国人的设计是:依靠美元全球霸权占据金融制高点,在必要时将美国内经济危机国际化,依靠全球吸血维持本国繁荣;独霸高科技、高附加值产业,在技术上对其他国家实施降维打击,锁死其他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空间;依靠舆论输出美式民主,在全球不遗余力地扶植为美国利益服务的政权;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就兵戎相见。
我们说全球一体共命,一荣俱荣一损俱损,在今年,让人感受的是那么真实且真切。2022年,我们宣布将新冠病毒调整为乙类乙管,社会正式全面放开。在抛开病毒的束缚后,全国上下开始在恢复经济方面发力,甚至以省为单位走出国门招商,争夺因疫情而损失的订单,全力开动经济引擎,走出阴影。然而,即使抛开美国对我们的恶心不说,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,我们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。
据2023年10月13日,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: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0.8万亿元,同比微降0.2%,其中,前三季度我国出口17.6万亿元,同比增长0.6%;前三季度我国进口13.2万亿元,同比下降1.2%。而今年开年以来,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幅度约为5%,在这一因素影响下,我们的进出口数据实际还是下降的。
积极的一面是,今年8、9两个月份,连续实现了进出口环比正增长,尤其是9月份,进出口额以3.747万亿元,创下了今年的单月记录。由此,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也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,2023年预计达到5%,与官方的目标一致。可见,今年中国能够达成既定目标,也算是险中求胜,绝不像前些年那般轻松。中国内需环境的复苏与出口环境的完全改善,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,经济在积极向好,但过程会是漫长的,完全抚平那种突然的阵痛,需要慢慢调理恢复。
进出口即使出现些许问题,影响也有限,从我们2020年提出的“经济双循环”的格局构想来看,外部环境变化在我们意料之内。我们的设计是: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必须取得与我们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地位与权利;在多年发展后,中国手头积累了大量资本与技术储备,有能力进军高科技、高附加值产业,中国产业已经到了必须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的时候了;我们是主权国家,五常之一,有独立选择未来的权利与能力;真打起架来,我们是不怕的。
国际著名经济学家、多国政府经济战略顾问高国潮教授认为,当中美两国的两套规划方案放到一起,中美间真正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——蛋糕不仅不够,而且还可能变小了。我们都知道,经过这几年疫情、俄乌冲突的折腾,全球的消费市场用要死不活来形容也不为过,疫情前虽然已经呈现颓势,但还属于增量市场,只是增多增少的问题,而从2022年俄乌冲突开始,能源、通胀、经济脱钩已经让主要消费市场出现萎缩。美国产业空心化严重,债台高筑,就指望着美元霸权与科技霸权缓口气,恰好这个时候,我们的开始产业升级转,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就意味着我们要与美国抢饭碗、分蛋糕,于是前脚我们开始行动,后脚就陷入了与美国进行存量博弈的局面。因此,在全球没有取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,下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点没有出现之前,中美之间出现科技战、贸易战是必然结果,在这种战那种战背后,中美争夺的是现有的整个科技产业链,争夺的是两个国家的未来。
中国要的是民族的伟大复兴,美国要的是继续当他的“万年老大”,不论我们如何提“双赢”,中美各自的发展定位、路线决定了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。看清了这一点,我们对中美斗争就无须讳言。当然,在表述这一问题的修辞手法上应该尽量减少一点戾气。
02、中美都有难念的经
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何况非常之时。从奥巴马执政时代开始,美国已经意识到产业空心化带来地挑战,“重返亚洲”口号几经演变,最终成了如今的全面对峙,要不是双方手里都有狼牙棒,只怕早已经打了起来。双方都得辛不辛苦,个中滋味,只有局中人才能体味,绝不是像通稿中表述的那般洒脱。
美国的苦。
时至今日,美国依然处于斗争的优势方,但这个优势又不足以支撑美国在中美博弈中取得决定性主导。
美国一贯标榜“民主自由”的国家制度优势,那是扯淡,懂的都懂,在俄乌、巴以冲突两场冲突中,连美国自己都在哀嚎,不会再有人听他们说教。2016年,闹得沸沸扬扬的“南海仲裁案”落幕,美国作为总导演,除了在南海以一艘航母、二巡四驱组成的海军编队展示了一番后,草草结束了这场闹剧。美国所谓的政治、军事优势,只适用于贫弱小国,真要与大国硬碰硬,结果不好说。
那么,现在唯二拿得出手的,就只有经济与科技两大抓手了。然而,这两个杀手锏在今年也未必好使:
虽然美国一直在喊:我们提高美元利率,为的是降低国内严重通胀,让美国经济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上来,但加息背后指向的目的,最终还是刺破别人家的泡沫,廉价收割别人的资产。问题是,对比上一轮2015年——2018年的加息周期,美国负债已经从约22万亿美元飙升到了如今的33万亿,负债率达125%,远远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设定的60%安全线。
2023年10月19日,10年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为4.97%,达到自2007年以来的峰值,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超过5%。在亚、欧、非三大陆均有战事情况下,美债并未受到应有的欢迎,原因就在于投资者担心美国的公共财政即将失控。以现在的趋势,预计从明年开始,美国每年约15%的财政预算将拿来做债务利息的“填空题”。美国财政部10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,美国2023年财政收入约4.4万亿美元,而在3月拜登公布的2024年财政预算高达6.9万亿美元,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,美国人的日子要过下去,至少得再借个2.5万亿美元,一旦有个三病两痛的,无非就是拿今年的剧本,稍微改改台词,再表演一场“国会讨论闹剧”而已。自1917年首次提出“债务上限”概念以来,美国联邦政府的“债务上限”至少被突破了106次,设定上限从1917年的115亿美元到今天的约33万亿美元,增长了2730倍,在借债上,美国从未让人失望的不断实现自我超越。
美国银行的策略师按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(CBO)给出的数据预测,在2033年美国债务规模将突破50万亿美元,在国际著名经济学家、多国政府经济战略顾问高国潮教授看来,这算是低估了美国人的格局,仅按目前的美债增速,6年内预计就可以完成50万亿的“小目标”。
如此惊人的债务,只会让美国经济泡沫越来越大,而美元什么时候 删除相关信息。